第一卷:有客仙来 第九十六章:何在

类别:玄幻奇幻 作者:石非木字数:2081更新时间:25/08/30 12:43:58
    “嗯。”

    卓无昭漫应着,不远不近地停下了脚步。

    小二也站在原地,借着光,一双好奇的眼上下打量。

    反倒是卓无昭先问:“怎么了?”

    “嗯……你是不是拜入仙人门下了?”小二笑着,摸了摸自己后脑,有点儿想凑过来,抬了抬腿,仍旧没好意思唐突,“有个客人在楼上等你,他说你会回来,我一开始都不信呢。”

    卓无昭愣怔,又忽然问:“你这几日一直在店里?”

    “不在店里,还能去哪儿?”小二当卓无昭说笑,话语上近了,心也就近了。他上前来,十分热切地拉卓无昭往院子里走。

    “你吃饭了吗?饿不饿?哦,仙人要不要吃饭啊?”

    “我不是仙人。”

    “那就是要吃。想吃什么?今天有蘑菇,我大早上采的,还有鸡蛋,给你做个蘑菇蛋羹?”

    “热两个馒头就行,放在厨房,我自己去拿。”

    卓无昭说着,取出碎银递过去,被小二推回来。

    “不用!那位客人付过了。”

    小二的目光里还带着点儿压不住的钦羡之意。上了楼,他在最里侧的客房门前站定,小心翼翼地敲了敲门。

    “客——”

    话语被里面的人打断:“请他进来吧。”

    就在听到这个声音的瞬间,卓无昭心中一突。

    小二已经把门推开,于是卓无昭看到——

    那只刻印在银环上的重瞳。

    “那两位慢聊,有事喊我一声。”

    小二识趣地离开,“哒哒哒”,木制的楼梯传来震荡。

    卓无昭几乎以为自己的心跳也如此剧烈。

    青一还是和原来一样,平静,也平乏,木雕泥塑似的,看不出丝毫悲喜。

    ——他从哪里追过来?自己什么时候留下痕迹,是还有追踪术法没清除吗?

    卓无昭脑海中思绪翻飞,但他尽力克制着,迈步的动作放到最稳,最慢。

    决定在刹那之间做出。

    “啪”的一声,木门猛然合拢,卓无昭反手布下一字禁咒封住,足下一点,已向后自窗台掠出。

    他这禁咒学了个七八成像,内核终究不稳。清风拂过,灵气无声散去,房门大开,内中不见青一。

    夜如约而至。

    客栈屋顶,百衲衣被风吹起,银环重瞳正“环视”周遭。

    下一刻,他轻飘飘跃出。

    惊鸿一现,落于灯火之外。

    那是一带荒废的棚屋,并着两三排,四四方方的。如今用来分隔的栏杆松垮,歪歪斜斜,也有棚顶倒塌,茅草掩在青苔纵横的石槽上。

    左右月光被割成数块,与黑暗纵横。

    萤火浮游处,依稀亮着一双静谧的眼眸。

    青一脚步顿住。他微微抬头,银瞳迎上寒星。

    “你误会了。”青一说着,似乎解释,又似乎仅仅是描述,“风骨觉察提头市集几张赏单有异,他重伤未愈,不宜奔波,我替他来探虚实,果不其然遇上妖类。我一路追踪,在此地探知妖气源头,无意间,从那位年轻人口中得知你来过。”

    “日前风云生异,我需周护方圆民众,便无从深入,只能静候时机。

    “幸好,你仍平安。”

    话音落下,回应是晚风骤起,勾起遥远虫鸣。

    面对着幽暗,青一不移不动,徐徐又道:“我知道,真正的你不在那里。”

    他翩跹的衣角落下,浮光中的寒芒也消散,一切倏忽明朗起来。

    卓无昭就出现在青一身后七步远处,玄刀在怀。

    没有杀意,也没有善意。二人之间泾渭分明,连影子都如横亘在夜色中的天堑。

    “我只是个小角色,当不起‘青神’挂念。”卓无昭一字一字,不冷不热,“既各自安好,不妨就此别过。”

    青一淡淡道:“若殊途同归,纵然今日分别,往后还是再见。”

    他并不转身,只是向前自顾自向前迈出一步。

    又一步。

    十步之内的距离,他用卓无昭一定听得到的声音,道:“良十七将你当做朋友。他师兄有难,你会袖手旁观吗?”

    身后没有回应,仿佛那个人已经离去。

    青一毫不意外,也不停留。他更像是一个旅人,漫步远去。

    其实卓无昭还在原地。

    他想起华聚水提到的“杀将军”。

    在渭州,尤其是临近九曲城的地方,提到“将军”,人们所能想到的第一人,自然是一骑一枪,烈火焚尽百万妖的“灼将军”。

    据说数十年前,冬末时节。

    蜚州群妖越过天险,试图对渭州发动突袭。孰料阴云之上,早有人杀阵以候。

    整整三日,自天空坠落的妖兽尸骨都变作火团,宛如白日流星。渐渐地,覆霜的土地露出真容,冻结的河流开始融化,忽感春来,万物复苏。

    “灼将军”一战成名,划地九曲,开山立府。

    附近城镇从此有了“登云”的习俗。

    其中“云”,指九曲城外的飞云山。不知是怎样传开的故事,总之那座山被当成将军踏马凌空的云朵所化。自山脚向上看,峰顶恰有奇石,形如骏马,随着角度变换,马身便隐现于白雾苍松间,仿佛真正奔腾活跃起来。

    许多虔诚的百姓们会选在开春之日,携家带口登至山顶,并奉上诚心,向仙人拜谢祝祷。

    没多久,在周边几城衙署的拨款主持下,一座“凌云祠”在奇石边拔地而起。每逢年节,各衙署轮流在城中举办“登云礼会”,评选本地最佳的米粮、牲畜、绣品等,浩浩荡荡宝塔般堆叠于飞云山中一面无字碑前,以供将军。

    说来也是神奇,无字碑位置偏僻刁钻,林深崖陡,往往数十名壮丁来去一趟都累得够呛,周围仅仅开辟一片空地,无索道机括,更无人迹。然而礼会结束,碑前早就干干净净。

    有好事者特意蹲守,既不见人来,亦不见东西长脚去。猜来猜去,只感叹眨眼风起云涌,将军显灵,见百姓安逸富足,仙心甚慰,以神通吸纳众物精华而去,表象不复存在。

    时间渐渐过去。供奉不减,渭州便少见妖祸,多是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直到两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