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零四十九章 石码子羊肉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二子从周字数:2146更新时间:25/10/29 05:12:29
    “要这么说也行。”周至笑道:“不过打围鼓的一般都是长期从事业余坐唱,且具有一定水准的川剧爱好者。他们通常有固定的群体也就是‘班子’,定期‘会哨’也就是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演奏演唱。”

    “一个围鼓班子差不多有六七人,他们围坐一起自打自唱,不用舞台、化妆和服装,自娱自乐。高明的能凑齐板鼓、堂鼓、马锣、钹、唢呐等乐器,与专业川剧班社的演奏相同。”

    “你瞧大家都看着那个打板鼓的人,那位是总指挥,所有人都听他的节奏进行表演,相当于打鼓的人是中心,大家都围着他表演,所以叫做‘围鼓’。”

    “真的呢。”两人坐在茶座上观察那边,麦小苗点头道:“我还以为唱戏的人材是主角呢。”

    “他们都是唱戏的人。”周至笑道:“凡是打围鼓的人,不管玩什么乐器的,一般都能够唱几句,而且还有分工,一出戏里需要的生旦净末丑都要有。”

    “这个活动很早就有了,傅崇矩宣统二年成书的《成都通览》记载:‘围鼓,唱而不出脚,鼓锣均备,坐以唱说者也,一名板凳戏。”

    “现在待遇好了点,小椅子戏。”现在的麦小苗已经分得清板凳和椅子的区别了。

    “一般来说,一个围鼓班子中打围鼓的人员基本固定,而唱围鼓的则不然,既可以是长期参与活动的爱好者,也可以是普通爱好者,但是很多爱好者因为长期的参与训练,不少票友最后居然唱成了‘角儿’,先是以玩友身份下海,然后粉墨登场,成为一代名家。”

    “诶对了,民国时期蜀中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围鼓班子,你猜是谁组织的来着?”

    “这我怎么猜的着?”

    “就是传承川菜的老蓝家,组了个‘一堂会’,司鼓就是蓝光玉,同时还唱须生,也就是文人的角色;还有个耍大锣的蓝仲泉,他兼学二花脸;最后家中还有个蓝光临,愣是被一干票友熏陶培养,最后成了川剧名家。”

    “老蓝家的故事还真多。”麦小苗笑道。

    “另外还有一个自流井的黄氏弟兄,他们的玩友班子,他们不仅是自娱自乐,同时也精研川剧锣鼓曲牌,创新锣鼓曲牌,为川剧高腔锣鼓套打创造了许多精妙动听、适宜演员演唱的曲牌。最后竟然形成了一个川剧的派别,在高腔‘帮打唱’基础上的‘资阳河’唱腔。后来也出了一位打鼓的名家黄一良。”

    “那他们那边的水平怎么样?”麦小苗问道:“我怎么一句都听不懂?”

    “他们唱的《空城计》,这个戏有相当的难度,能唱这戏的水平都不会差,估计他们都是川剧团退休的职工,以前属于是专业团队。”周至说道:“哦对了,婷婷的妈妈就是我们县川剧团的,后来川剧团解散了才改了行,来蜀都发展的。”

    “难怪婷婷唱歌唱得那么好,原来是家传。”

    三国的故事是好故事,周至便在阳光下面一边喝茶啃瓜子,一边给麦小苗讲诸葛亮的这个故事。

    武侯祠麦小苗也是去过的,她去还不用票,因为武侯祠的工作人员在维护锦鲤池的时候,曾经托人找岁华轩帮忙代养那些岛国送给他们的锦鲤。

    现在整个蜀都市乃至蜀省,除了武侯祠里边由岛国人帮助修建的锦鲤池外,也就只有岁华轩的大水族池能够达到饲养国宝级锦鲤的标准。

    所以两人和武侯祠的工作人员很熟悉,连带着让麦小苗对诸葛亮乃至三国的故事都兴趣浓厚。

    两人从空城计聊到武侯祠又聊到锦鲤池,周至撇了撇嘴:“其实都是贪图省钱省出来的毛病,过滤设备都舍不得常开,过滤器材该更换的时候不更换,该换水不舍得换,怎么能够把鱼养好?”

    “那些锦鲤挺好看的,要是能够繁殖出来和它们一样的鱼宝宝就好了。”

    “要繁殖的话仅靠我们那个池子是不行的,得去开一个鱼场基地才行。”周至笑道:“不过那样一来事情就弄复杂了,起码得有对观赏类大型鱼类养殖非常精通的行家才行。”

    “蜀都不是有动物园吗?他们养的金鱼就挺好看的。”

    “诶?这主意还真不错。”周至摸着下巴:“可以考虑让两个单位联动一下,让蜀都动物园的专家们尝试一下将武侯祠的锦鲤繁殖出优良的后代来。我们可以投点资金赞助一下,开个鱼场,养出好鱼来放我们池子里。”

    如今蜀都动物园的金鱼饲养得非常好,与首都,苏杭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对金鱼品系的繁育和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甚至蜀都动物园的前身百花潭动物园,最早能够供游客观赏的,也就几种金鱼而已。

    只可惜到了后来由于观赏热带鱼的兴起,本土金鱼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受待见,各地鱼场纷纷转养更贵的热带鱼,让金鱼养殖事业大大受挫。

    等到再过二十年后大家才重新认识到本土金鱼的美,只可惜到了那个时候,蜀都的鱼场基本就只能养普通品种的金鱼了,好的种鱼基本都是来自福建,广东等气候热,鱼类成熟快,体型大的热带地区。

    但是鲤鱼和金鱼其实是很适合在蜀中饲养的,而且从蜀都动物园的经验来看,也是可以进行品系培育的,周至觉得这也是一项宝贵的非遗传承,要是花点钱能够延续下来的话,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儿。

    不过这想法得等到了蜀都才能实现,两人难得今天啥事都没有纯粹胡乱聊天,都感觉挺舒服,眼看快到傍晚,才在小公园外的桥头吃了一碗著名的“石码子羊肉粉”。

    所谓“石码子”,其实就是旧社会对河堤的称呼,那个时候用不上混泥土,只能将卵石放到竹笼子里加固河堤,被称为“石码子”。

    因为处在旧时进出城的通道上,所以石码子至大通门一线当然自带人流量。城外的农民挑着自家种的菜,抱着养的鸡鸭进城卖了,买盐买布,往来大理、昆明的商贾进进出出,更主要的是居住在邛海边上的渔民进城卖鱼虾、菱角泡和海菜。大家贪图方便,就在河堤上形成了一个大集市。

    大集市开起来后,不少人也在此摆摊做起了买卖,到后来靠城墙一侧也渐渐建立起很多民房,开起了铺子,其中最著名的小吃店就是高家的羊杂米粉和全羊汤锅。

    现在是冬天,正是羊肉店生意火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