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3章 科举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码字还债字数:2329更新时间:25/07/11 16:45:44
    乌恩就算在西方建立再大的疆域,也很难对大庆产生什么威胁了。

    既如此,秦风倒也不必多管。

    至于宁王的封号,至今仍旧没改变,仍旧是宁王。

    只不过现在庆人称呼宁王,前面对多个字。

    或为北宁王,或为大宁王。

    至于鞑靼地的王城,则称之为北宁城。

    因为只要宁王还在那里,大庆的北方就再也不会出现祸患,北方自然安宁。

    在庆人的认知中,宁王的新封地,是在最北面,故而有了北宁的叫法。

    也因为新宁地过于的大了。

    也就因此上了个大字,称秦棣为大宁王。

    至于秦樉,自然多了个西字。

    当然这并非朝廷正式的称号,而是京都百姓们给加上的,随之越传越大,以同其余诸王形成区别。

    就三王所掌控的疆域。

    放眼更早的历朝历代,都算是堪比皇帝了。

    之前数百年的分裂,南北两朝的掌控面积,甚至是西夏皇帝,都远远不如如今三王所掌握的权势大。

    虽然。

    三王仍旧只是王的名号。

    然而三王之后,除了天下之外,诸国已都不敢再私下里称王。

    至少在京都这不敢。

    甚至有大臣们议论,该给三王上新的尊号,帝皇之下,群藩之上。

    可是吵来吵去,仍旧没有吵出一个什么好结果。

    故此尊号这东西,也只能依旧这么定了。

    也跟秦风比较随性有关,并不太在意这些虚名,否则换了他人,必然拟定一个新的名号来用。

    毕竟就算是古之皇帝,能比肩当下辽王权势者,也无几人。

    “等三哥到了西面,乌恩可用就联合之,不可用就告知朝廷。”

    西洋终究太远,有什么消息很难第一时间传递到大庆。

    若真到了西面。

    宁王只能自行决断,这个秦风倒是不怎么担心的。

    毕竟以三哥的能力,必为一代雄主。

    反倒是二哥未来就藩,有点令人担忧。

    好在秦王知晓自己几斤几两,若是一味的修建城防,估计能连续修建个七八层,将伊犁建设的如同天国一般。

    不过有秦棣在北,加上秦风会派遣一支辽兵驻扎,倒也不至于未来秦樉就藩出了什么差池。

    不同于宁王。

    秦王在大西城彻底修好之前,是没有半点过去的打算。

    故此。

    今年除了列行大搞基建外,以及防着那些藩属国想从大庆摄取利益外。

    也就剩下宁王远行这件大事儿了。

    毕竟宁王散尽了资财,在大庆购置了许多东西。

    其中又以牛马车辆最多。

    “等三哥就藩之后,当全力推行大庆宝钞,务必要让全天下人,都认了这大庆宝钞,通行全天下。”

    秦棣点头。

    “自是会的,只是初期怕是因太过遥远,难以获取更多宝钞。”

    鞑靼地属于新的区域,一切都在开拓,自然是以开拓为主,很难像大庆这般大搞建设。

    “无妨,先将调子定下来,等以后再论此事儿也不迟。”

    哪怕宁王权势再大。

    也必然要收到朝廷部分牵制的。

    这经济便是关键一步。

    经济与文化,虽然这都属于软实力,不见刀光鲜血的,但却最能约束。

    早些年以祭祀礼乐安邦,也同样是如此场面。

    秦风觉得西方如今也就跟中土的殷商时期没有太多差异,都是通过神化统治的方式来治理百姓。

    可在这片土地上,这神化统治只能沦为辅助了。

    终究是谁的拳头大,谁的兵马多,谁得了这天下民心,谁才能坐稳江山。

    秦棣也晓得秦风大力推行纸币,必然要天下通行,自然尽数答应。

    “未来两地往来,多用记账方式,每年梳理。”

    相比于钱钞转来转去,毫无疑问采用记账更加方便。

    就如同现在朝廷对鞑靼地用出去的财货,都用在一笔账目上。

    等过些年宁王那边富裕了,自然要跟朝廷平账的。

    如此一来,也省去了货物相互转运的苦恼。

    秦棣不免答道:“自是要的,我打算从朝廷带走一些官员,用于鞑靼地治理,大概二三百人。”

    治理百姓,这得需要专业的人才。

    “有名录吗?”

    “倒是瞧上了一些人,到时候我整理成名录送来。”

    秦风点头,也道。

    “明年科举,当会大录一批天下士子,让天下英才尽入我天家之瓮,朝廷自然用不完,可调往你那一批。”

    到了明年,朝廷收录士子的名额会从二百多人,变为四百人。

    科举也增加了新的科目,加上辽人也有一些人要参加科举,取士数目大大增加。

    大庆科举,其实共分三类。

    一为正常科举,也就是进士科,取的是能治理天下的人才,四年一次。

    二为制科,这是皇帝特有的权利,下令开科,取一些专项人才,也全看皇帝需求。

    如秦风修建黄河大桥,只需征集人才给出方案即可。

    若庆皇想修,则下制特设科目,让人来考,等考成了一批人为官,再给方案来修桥。

    当然,制科从科举出现时就在,足足五十多门,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也是封建皇朝选拔专业人才的最优途径。

    最后。

    则就是恩科了。

    这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总会有一群常年不中的士子,哪怕到老了都中不了。

    秦风便可特设恩科,让这些人考上一论,大差不差的给个出身,也算认同了这士子的一生向学,令其感恩天家。

    当然。

    这群老儒就算有了出身,也享受不了太多年恩惠,一命呜呼后所赐的恩惠也又会被朝廷一并收回。

    这就是大庆的科举。

    秦风如今监国摄政,虽没称皇帝,但已称制了。

    庆皇拥有的权利,他全都有。

    庆皇没有的权利,他也有。

    无论大庆还是周边四海十方,皆在秦风的统治之下。

    秦风监国摄政,让大庆朝廷实力膨胀到不止一倍两倍!

    秦棣又怎么不眼馋大庆的这些人才。

    “明年真要提升制科,设为常科?”

    秦风点头。

    “自然如此,国家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以为侧重常科的习惯,也当略微改一改,侧重下其他科目。”

    “儒家只是治国,工业,才能真的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