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稻田蟹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码字还债字数:2537更新时间:25/02/25 19:47:20
                             
                         
                        
                        
                                辽地的夏很短暂。
    很快便入了秋。
    广宁城那恐怖的兴盛状态,也逐渐慢了下来。
    到了秋。
    也是收获的季节。
    许多人,都要放下手里忙活的活计,去帮助辽王收割稻田。
    辽地的土地过于广袤。
    导致收获的队伍拉得很长很长。
    这也是辽人为数不多放松的时候。
    每年的收割,基本上到老下到小,基本都会参与劳动。
    就连秦风。
    也会象征性的割上一亩地的稻。
    此时秦风便在广宁城最近、长势最好的一处稻田,熟练的割着稻子。
    天子尚且亲自种地。
    更何况秦风这位王。
    这个时代,对农桑是极度重视的,秦风也不能例外。
    “最开始时,辽地没啥吃的,那时候干活是真的干活,即便当王也没啥区别。”
    “二愣子那个傻子,每次都想跟本王比一比割稻子的速度。”
    “就二愣子割出的稻子,一点都不齐,干的糙得狠,不爽利。”
    对于朱烈,秦风禁不住的吐槽。
    如今朱烈也在跟着秦风身边割。
    似乎比以往成长了许多。
    至少没跟秦风来比一比。
    似乎身边多了个女人,好了许多。
    虽说那个叫做羊儿的姑娘,很明显还得好好的养一养。
    一亩稻田,很快就割完了。
    稻田的旁边,则设有凉棚,此时棚子内正煮着开水。
    在开水的旁边。
    则有许多许多的竹篓。
    竹篓内,全是附近辽人捉来,最为肥美的稻田蟹。
    相比京都澄阳湖的大闸蟹。
    秦风偏爱这辽地的稻田蟹。
    就是种稻子时,养在稻田内。
    等到了秋天,稻子收了,螃蟹也肥美了。
    虽说这稻田蟹没有大闸蟹那么大。
    但辽地的稻田螃蟹,远比江南的更香。
    辽地的螃蟹,普遍在一两到一两半之间。
    一只二两的稻田蟹,那是一顶一的好。
    个个膏满黄肥。
    “煮螃蟹,煮螃蟹!”
    秦风招呼一声,便有厨娘将螃蟹入锅。
    有些美味,唯有在相应的时节才能吃到。
    就比如这稻田蟹。
    最好吃的时候,前后也就二十天左右,不到一个月的样子。
    其他季节吃的螃蟹,根本不好吃。
    秦风端着碗,亲自倒上了酱油,以及研磨好的山葵。
    山葵这种植物,产自西南与西北。
    倭国内也有很多。
    这些山葵,便是从倭国内运来的。
    倭国人还有另外一种无比廉价的替代品,称之为芥末,又称辣根。
    芥末更呛。
    山葵则口感柔和,微微辛辣感恰到好处,还带有丝丝甜味与清新的香气。
    秦风喜欢用山葵酱拌上酱油。
    然后就是吃稻田蟹最完美的蘸料。
    得益于辽兵正在倭国内征战,秦风倒也满足了口腹之欲。
    更为关键的。
    是现在的倭国内绿色天然,没啥污染。
    吃的山货令人放心。
    “别看这螃蟹一只只有二两,这个季节肥得很。”
    “一般人吃两只就被香得顶到了,吃三只基本撑了。”
    虽然如此说。
    对于秦风。
    则根本不存在吃饱了这一说。
    即便拥有如此地位,秦风也很少有吃饱吃撑的时候。
    大多数时候。
    都是八分饱。
    据说这是最为养生的吃法。
    秦风纯粹是想要完全吃饱很难。
    此时秦风一人吃,身边六名美人在扒螃蟹。
    否则按照秦风扒螃蟹的速度,从中午吃到天黑都很难吃饱。
    辽人吃螃蟹,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南方人吃螃蟹讲究蟹八件。
    特意造了八件吃螃蟹的工具。
    辽人纯靠手。
    相对于公的,秦风更喜欢吃母螃蟹,满满的黄香死。
    吃只螃蟹。
    再来点蘸酱菜。
    解腻。
    蘸酱菜这种吃法,也唯有关外有。
    主要原因是这片黑土冬季更冷,种出的蔬菜普遍更甜。
    只需要洗干净蘸点大酱吃,就是无比的美味。
    相应的。
    到了京都,就不能有这种吃法了。
    那里的气候,很难找到合适的蔬菜。
    每个地方,根据其独特的气候,产出独特的美味。
    就如同岭南那些美味的菌子。
    只是据说东胡人的老林子里也有。
    只是这片土地的人,基本没有敢乱吃的。
    与王妃侧妃,在这稻田地头从中午吃到了下午。
    也将割好的稻子,全部带回了辽王府。
    自己劳动后的成果。
    往往吃起来更香。
    就连庆皇都喜欢在皇宫里种地。
    只不过庆皇今年的乾清宫据说翻修了一次,引入了许多新的品种。
    坤宁宫也是。
    辽王府倒是扩建了菜园果园。
    只是有些珍惜果木,到了辽地水土不服,差点养死。
    这要被庆皇知道了,怕是得心疼死。
    望着大堆大堆的稻穗被运到广宁城内。
    秦风心情也变得很好。
    “未来广宁城这无比宽阔的街道,就要被晾晒的稻子全部占据了。”
    红鸾脸上笑容很甜。
    “王爷当时要将道路修得宽阔无比,没想到到了秋天就用上了。”
    秦风听此哈哈一笑。
    “当时本王可没想到用来晾晒粮食。”
    “不过这样也不错,至少又是丰收的一年。”
    辽地的粮食产量是极高的。
    用自给自足已经不足以形容。
    今年的丰收,收获的粮食至少够四百万人吃五年。
    广宁城的粮仓,早就爆满了。
    而要做的。
    就是将陈粮全部消耗掉。
    然后再将新的粮食送进去。
    辽地屯粮,倒是没有范阳世族们囤积的那么狠。
    也就囤够吃三年的。
    也幸亏辽地来了许多新矿工。
    否则这些陈粮,广宁城人都消耗不掉。
    “倭国送来的矿工,有过预估吗?”
    秦风转头问了句。
    “前后预估在两三百万倭人左右,不过这大概得需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秦风听此,不免点头。
    “海军的运力还是不太够。”
    受限于倭人矿工的,不是倭国战士们的进攻速度。
    而在于辽地的战舰,根本不够用。
    “蒸汽机的技术基本稳定,新造的舰船基本都配备了蒸汽机。”
    “也有铁轨铺设到了港口,方便运送煤矿装船。”
    “李渔说必须要在高丽、倭国等地,建立永久补给港口,不能让战舰一直总在辽地来装煤炭,这样战舰拉得更少。”
    秦风听此,大为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