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老师和学生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暮角格韵字数:6836更新时间:25/07/13 06:57:46
    (一)

    第二天吃完早饭,蒋苏梅和边国宁要去拜访老朋友,问边小琪想不想去,边小琪笑道:“老爸,老妈,我和秦科要享受我们的二人世界。您们最好在叔叔和阿姨家,吃两顿饭,回来得越晚越好。”

    边国宁笑道:“小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我女儿只是有了男朋友,就开始不想爹和娘了。”

    边小琪笑道:“老爸,那我们结婚以后就住家里,看您和我妈烦不烦。”

    蒋苏梅笑道:“只要能天天给我们做饭,我不烦。”

    老两口走后,边小琪来到钢琴前坐下,先给秦科示范,弹奏一首人人耳熟能详的《童年》。秦科看着她洁白纤细的手指,灵巧娴熟地在钢琴键盘上跳跃,优美的音符从她指尖上流淌出来,就跟着哼唱起来。

    边小琪先让秦科认识钢琴键盘上的黑键和白键,说学习钢琴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快速、精准地找到每个音的琴键位置。只有熟悉每一个音的琴键位置,在学习弹奏时,才能得心应手,不会因找不到琴键而手忙脚乱。

    传统钢琴都有88个键,其中白键52个,黑键36个,按照位置分为中央、高音和低音三个不同的音区。中央区是中音组简谱1 2 3 4 5 6 7,唱名do re mi fa so la si,音名C D E F G A B;向右依次是高音组和倍高音组;向左依次是低音组和倍低音组。中央区两个黑键左边相邻的白键就是C,也就是do,一定要记住这个“中央C”的位置。白键C D E F G A B七个音,称之为自然音;五个黑键,称之为变音,变音是代表半个音高的音。

    “C”右上角那个黑键,也就是"D"左上角写着“#C”的那个黑键,这个音比“C”高一点,但还不至于高到“D”那个程度;同样,它也比“D”低一点,但还不足以降成“C”那么低。这个音正好处在“C”和“D”中间,所以,它有两个名字,叫“升C”或“降D”。由此可以知道,“C”比“D”低一个全音,“D”比“C”高一个全音,它们两个中间有一个代表半音的黑键;同样,“D”和“E”中间有个半音“升D”或“降E”。

    “E”和“F”之间没有代表半音的黑键,因为“F”只比“E”高半个音,这是规定,不要问为什么。以此类推,“F”和“G”中间有个半音“升F”或“降G”;“G”和“A”中间有个半音“升G”或“降A”;“A”和“B”中间有个半音“升A”或“降B”。

    这里只说“升C”而不说“升do”或“升1”,无论白键还是黑键,只要记住音名C D E F G A B即可,千万不要觉得只是固定的唱名1 2 3 4 5 6 7。养成记音名而不是记唱名的习惯,以后有大用处。

    到了“B”和“C”之间,又回到了半音关系。“C”也只是比“B”高半个音,就跟“F”比“E”只高半音一样。

    “升”和“降”都用符号指示,“升”号由“#”代替,“降”号由“b”代替。

    她说以上有两个知识点:第一,要记住键盘对应的音名和唱名是什么,还要记住中央C。我们常说的1 2 3 4 5 6 7,其实这里面不只有7个音,是有12个音。其中七个自然音,五个变音,这五个变音有十个名字,因为每个音都有升和降两个名字。第二,七个自然音的关系从低到高排列,C全音、D全音、E半音、F全音、G全音、A全音、B半音,简称“全全半,全全全半”。这是学音乐的重中之重,在哪里都要用到,一定要记牢。

    边小琪讲解耐心、细致,一如秦科教她通信知识那样。

    秦科记忆力好,很快记住了琴键和音名的对应关系。边小琪一说哪一个音,他不用眼睛看,就能准确找到这个音。

    边小琪再教秦科爬音阶,降音阶,混合跳跃音阶,秦科也能弹出来,但她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秦科只会用大拇指、食指和小拇指来找琴键,不会使用中指和无名指。他的指头的姿式也不对,而且,他只会使用右手来按压琴键。

    边小琪又教秦科正确使用五个手指头。让他把五指分开,手指自然下垂,手掌呈半圆形;手指弯曲自然,不要伸直或过于弯曲,第一关节要垂直于琴键;使用指尖而不是指肚碰触琴键,大拇指用侧面触键;每个手指对应键盘上的一个音,右手大拇指对应C(do),食指对应D(re),中指对应E(mi),无名指对应F( fa),小拇指对应G(so);左手大拇指对应C(do),食指对应B(si),中指对应A(la),无名指对应G(so),小拇指对应F(fa)。

    秦科没有一点弹琴基础,此刻,他觉得自己写字和做菜很灵活的手指,现在根本不听使唤。听着边小琪口中的唱音,他要么知道该弹奏哪一个音,手指却按在了另一个琴键上;要么按准了一个琴键,却错过了接下来的另一个音。他手忙脚乱,额头很快就出汗了,说道:“我觉得我的手已经不是我的手了,不但手指僵硬,还不听使唤。”

    边小琪笑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三分学琴,七分练琴。我练琴十年,每天要练两个小时。我练坐姿和手指的正确放置方式,就练了两个星期;指法练了两个月,才做到心手合一,弹奏自如;还要识谱、背谱,做到无需眼盯着琴键,就能用正确的手指,弹奏出琴谱上的音;还要懂节拍和节奏,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旋律。”

    秦科说道:“弹琴需要天赋。”

    边小琪笑道:“天赋是要有一点,但必须要苦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是相通的。你有诗词文章的天赋,学琴应该不难。只要下功夫,一定能学会。”

    秦科又问道:“你弹了十年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会不会觉得很枯燥?”

    边小琪说道:“我一开始觉得好玩,后来觉得很累,也枯燥。随着年龄增长,对春花秋月和风霜雪雨有了感悟,慢慢从旋律中体会作曲家的情怀,感受曲调的优美,便兴致大增,不再觉得枯燥无味。等你能灵活自如起来,那种沉浸在音乐中的美妙感觉,会让你欲罢不能。就像你看到下雪,会情不自禁,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你炙热的情感。这种感觉是不是也很美妙?”

    秦科笑着点头道:“的确如此。”

    边小琪笑道:“今天只练习指法。在这几天里,我还要教你乐理知识,识谱,背谱。”

    秦科笑道:“小琪老师,你说起音乐,神采飞扬,让我更喜欢你了。我一定好好练。”说着,他抱住了她。

    边小琪依偎着他,笑道:“秦同学,边老师也喜欢你。加油!老师看好你。”

    接下来,边小琪一会儿亲自示范,一会儿又手把手纠正秦科弹钢琴的指式和指法。每当他把几个音正确弹奏出来,她就亲他一口,让他愈发有劲头。

    看着秦科专注和努力的神态,边小琪开心不已。

    (二)

    早晨吃完饭后,秦科用酵母和了一盆面,又泡了一盆红豆。练琴两个小时后,面发酵好了,他说要教边小琪做红豆包和花卷,她高兴地和他走进厨房。

    他把浸泡好的红豆洗干净,放进高压锅里,加少量水,说要煮半个小时,才能把红豆煮烂,把水煮干。

    他把发酵后的面,从面盆里挖出来,放在长面板上,一边戗面,一边用力揉面,说要揉五百下,蒸出来的馒头才能吃着有筋道,有嚼劲。他把面揉好后,放进面盆里,盖上盖子,说还要二次发酵一个小时,让刚才戗入的生面也发酵起来。

    半个小时后,他关闭灶火。五分钟后,他打开高压锅盖,把干湿度合适、已经煮烂的红豆,挖到面板上,用擀面杖把红豆碾成红豆泥。他再把红豆泥放入盆里,加点蜂蜜和白糖,搅拌均匀。

    见秦科井然有序地忙活着,一点也没有浪费时间,展示出很高的工作效率,边小琪又亲了他一口。

    秦科给她示范,抓一把红豆泥,双手把红豆泥团成一个拳头大的团子,摆放在高粱杆箅子上。边小琪学着他的样子,也团出几个红豆泥团子。

    制作完红豆泥团子,白面也二次发酵完成。秦科把面切一小块下来,让边小琪也来体会揉面的过程。他把大块的面又用力揉了五百下后,又帮她把面揉了三百下。

    他把面揉弄成长条状,切成大小均匀的面团;把面团再揉几十下后,擀成厚一点的面饼;把红豆泥团子,包进面饼里,一个红豆包就做成了。

    接着,秦科负责揉面,擀面饼,边小琪负责包红豆泥团子,很快就包出来二十几个红豆包。

    看着自己亲手包的白白的、圆圆的红豆包,边小琪笑道:“秦老师,我们可以马上蒸红豆包了。”

    秦科笑道:“小琪同学,红豆包还要进行三次发酵,这样面皮才能松软。我们把它放在箅子上,盖上白棉布,一个小时后,再放进蒸锅里。”

    看着剩下的面团,边小琪说道:“这些面是不是要做成花卷?你先示范,然后,我来做。”

    秦科笑道:“对,我们现在开始做花卷。”

    他把一个面团擀成薄薄的面饼,在面饼上均匀地涂抹一层花生油,再均匀地撒上一点细盐,再均匀地撒上葱花。他把面皮折叠成长条,切成长短均匀的几个条块,每三个条块摞在一起。他把一根筷子放在条块上,左手把条块捏紧,包住筷子,右手转动筷子,转眼之间,一个小巧的花卷就做成了。

    边小琪目不转睛地看着秦科制作花卷的过程,笑道:“太有意思了。我也要试试。”

    接下来,秦科负责擀面饼,边小琪负责涂抹花生油,撒盐,撒葱花,折叠面皮,切条块,摞条块,左手拿住条块,右手转动筷子。如此反复,一个又一个可爱的花卷就做成了。

    她高兴地说道:“太好玩了。秦老师,花卷是不是也要进行三次发酵?”

    秦科看着开心的边小琪,亲了她一口,笑道:“对。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女孩,什么东西都能一学就会。”

    边小琪笑着说道:“我还会是一个贤惠的妻子,能干的妈妈。”

    看着笑靥如花的边小琪,若不是手上沾满了面粉,秦科真想马上搂住她,好好亲她一番。

    一个小时后,秦科指着明显胖了一圈的红豆包和花卷,说道:“现在可以放到蒸锅里。一个锅蒸红豆包,一个锅蒸花卷。”

    边小琪问道:“秦老师,要蒸多长时间才能熟?”

    秦科说道:“小琪同学,水烧开后,用小火蒸二十分钟,花卷和红豆包就熟了。我们中午就吃红豆包和花卷,再做一个汤,好不好?”

    边小琪笑道:“我一定要尝一尝我亲手做的红豆包和花卷。”

    半个小时后,秦科把热气腾腾的红豆包和花卷端上餐桌,还有两碗西红柿鸡蛋汤。

    品尝着红豆包,边小琪说道:“红豆包的馅细腻、软甜,皮也松软。好吃。”吃着花卷,她说道:“花卷咸味合适,葱香浓郁。太好吃了。”

    秦科不说话,看边小琪吃得津津有味,笑了。

    她问道:“你笑什么?”

    他笑道:“我想起在千佛镇,第一次看你吃面条的场景。你一根一根吃面条,小口喝汤,姿态优雅。”

    “你是不是笑话我现在的吃相?”

    “不,我愿意看到真实的你,开心的你。你喜欢我做的饭,我真开心。我憧憬几年后我们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一个场景。两个孩子聪明、漂亮、可爱;妻子知书达理,端庄优雅;丈夫学识渊博,勤劳体贴。”秦科笑着说道。

    “你还要我生两个孩子,不怕把我累坏了?”边小琪红着脸,说道。

    “小琪,我有一个妹妹,我知道兄妹间的感情。你是独生女,应该体会不到姐妹兄弟间的这种亲情。我们不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也缺失这份亲情。”

    “你做好当丈夫和父亲的准备了吗?”

    “小琪,都说要先立业,再成家,我却觉得立业和成家不一定分先后。男人结婚后,要对妻子负起责任,关爱体贴她;有了孩子后,还要对孩子负起责任,给她们富裕的生活,让她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让她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了这双重责任,男人会更有动力。”

    “我在家里是什么角色?”

    “小琪,你聪明能干,应该不会放弃自己的事业。你不但是家里的主心骨,还是贤惠能干的妻子,更是美丽聪慧的妈妈。我教孩子诗词歌赋,你教孩子琴棋书画,一起携手,把我们的小家经营成一个有情有爱、充满欢乐的家。”秦科说道。

    “我赞同你的想法,但要有几个孩子,我说了算。”边小琪红着脸,说道。

    (三)

    午饭后,秦科和边小琪携手出门散步。

    一个小时后,俩人回家,走进书房,开始写毛笔字。

    边小琪提起笔来,如行云流水,分别写了有关唐诗的一幅小楷、一幅行书、一幅草书、一幅隶书。

    秦科赞叹道:“兰横竹竖撇生风,飞点连提捺满弓。偷得前师真髄骨,君应陶练十年功。”

    边小琪笑道:“我练字也有十几年了。”

    秦科思量了一会儿,决定还是跟边小琪学写小楷。

    边小琪先纠正秦科握笔的方式,然后一笔一划,示范她的小楷,他也一笔一划,跟着她写。

    秦科练过颜体正楷,写起字来感到不很吃力。他觉得自己每一个笔画写得还不错,但一组合起来,就没有边小琪写得娟秀、挺拔。若是写一幅字,更没有她写得那样舒朗、有致。

    边小琪说小楷顾名思义就是写小字,跟写大字有区别。写大字要做到有写小字那样的精密,写小字要做到有写大字一样的舒朗,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好看。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评语,就是这个道理。通常写大字时,以为空间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得松散;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难免要尽力局缩,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是人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都会极易触犯这样的毛病。

    她说写小字时,重心和笔画配合,跟写大字无大差异,但在运笔上,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写大字下笔时,用逆锋即藏锋,收笔时用回锋。写小字下笔时,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总之,写小楷的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在写整篇字时,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边小琪妙语连珠,讲解自己对写小楷的体会。秦科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的明眸、她的朱唇,又有点痴了,问道:“你为什么对赵孟頫的小楷情有独钟?”

    “我爸最喜欢赵孟頫秀逸摇曳的小楷。受他的影响,我也喜欢赵孟頫的字。”

    “你给我讲讲小楷的历史和渊源吧。”

    她说边国宁收集了历代小楷大家的经典代表作字帖,有钟繇的、王羲之的、王献之的、钟绍京的、赵孟頫的、黄道周的。

    她说小楷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钟繇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其楷书笔法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有“正书之祖”美誉。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

    她拿着钟繇的《荐季直表》,说钟繇的小楷有一种质朴自然的审美境界。古雅之中天趣溢发,朴实之中富有异趣。不着一点色相,不带丝毫做作。意味醇厚,令人咀嚼不尽。

    她拿着东晋王羲之的《黄庭经》,说王羲之的小楷有一种平和简静的审美境界。外标和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精淳粹美,遒劲之中不失婉媚,清雄雅正,端庄之中不失姿态。意境高远,静气迎人。

    她拿着东晋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说王献之的小楷体势秀逸,笔致洒脱。用笔挺拔有力,结体宽敞舒展,风格秀美。

    她拿着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说钟绍京追求法度严谨的审美。遒劲端庄,结字疏展,工整精细,笃守楷法。世人都说这是天下第一小楷。

    她拿着元代赵孟頫的《道德经》,说赵孟頫追求秀逸摇曳,含蓄萧洒的阴柔之美。婉丽飘逸,风姿绰约,姿韵雅逸。如幽花美士,啸咏于月影波光之间,显得骨秀神清,妙绝时人。他是典型的南派书风。

    她拿着明末黄道周的《孝经颂》,说黄道周追求方劲峻峭,浑雄刚健的阳刚之美。点画沉厚,结字茂密,姿态奇宕,竖挺方折。他的小楷个性强烈,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美感。他是典型的北派书风。

    看着如数家珍、口吐珠玑的边小琪,秦科忍不住又抱住她,说道:“在我眼里,你的字是最美的。能拥有你这样才华横溢的女朋友,也不枉我来这世间一回。”

    边小琪依偎着他,说道:“假如你也有我这样的成长环境,一定也能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现在也不晚,只要下功夫,坚持下去,你也能写一手好字。”

    秦科说道:“小琪,你说得对。来,我继续练。”

    于是,俩人又一边讨论,一边写小楷。

    (四)

    夕阳西下时,蒋苏梅和边国宁回到家里。

    边国宁走进书房,看着边小琪和秦科写的小楷,说道:“小秦的诗写得好,小琪的字写得好。既然小秦想习小楷,我建议不要临摹赵孟頫,去临摹黄道周。”

    “赵孟頫的小楷,姿媚妍美,清劲拨俗,秀逸摇曳。小琪是女孩,临摹赵孟頫的小楷,符合她的性格和气质。小秦则相反,宜求敦厚沉雄,俊逸豪迈。黄道周虽是一介文人,却铁骨铮铮。他深谙隶法,运古熔今,将古文学和金文的笔法稍作变化后,参入到小楷书中,结合得相当自然,毫无生硬之态。既有魏晋之风的古朴劲健,又有唐人的飞扬俊逸。字型姿态开合有度,憨厚朴拙,意趣横生。时有夸张和变形,造成险峻峭拔之势;时合时离,时奇时正,于逐字的持续斜正中,求得整体结构的稳定。笔画茂密穿插而气息相通,姿媚横生,朴拙生动。他把崇高人格与书法境界高度统一起来,很受后人推崇。”边国宁解释道。

    “你俩揣摩,把各自性格特点融入书法中,会相得益彰。小秦习书法,必须临帖,必须下功夫。功夫到了,水到渠成。”边国宁又说道。

    听了边国宁的见解,边小琪笑道:“我觉得边教授说得非常有道理。秦科同学,你说呢?”

    秦科说道:“听边叔叔这么一分析,我决定去临摹黄道周的小楷。还请边叔叔多多指教。”

    “你以后有时间就来家里,书房给你随便用。”边国宁笑道。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边小琪和秦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直待在家里,形影不离。

    秦科负责一日三餐。蒸馒头、花卷;做包子、饺子、馄饨,做打卤面、炸酱面、焖面,做葱油饼、蔬菜饼、馅饼,做红豆包、疙瘩汤。他把自己熟知的面食做了个遍。

    他跟边小琪学钢琴、简谱、五线谱,学书法,吟诗词,俩人过得俨然一对神仙眷侣。

    期间,沈箐打电话找她俩去酒吧聊天,也被边小琪谢绝,气得沈箐骂她重色轻友。

    最后一天,秦科包了饺子,给边小琪送行。

    晚上,在闺房里,边小琪依偎在秦科怀里,说道:“我这几天过得真舒服,都不想回北京了。”

    秦科抚摸着她如凝脂般的肌肤和如云的秀发,说道:“我也不想离开你。想到短暂的别离是为以后长久的相聚,我就有些释然了。”

    “还有一个月过年。你打算在哪里过年?”她说道。

    “以前,我都是回老家过年。现在,你在哪里过年,我就在哪里。”他说道。

    “如果我爸妈没有特别要求,我就跟你回老家过年。”她说道。

    第二天早晨,林海东驾车,带着孟长雪,来边小琪家接她。跟蒋苏梅和边国宁道别后,秦科也坐上车,去机场送边小琪。

    四个人在机场依依惜别。

    在从机场回市里的路上,秦科问林海东:“你和孟长雪这几天都去哪里玩了?”

    “除了西州市里的景点,我俩还去看了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安仁古镇。”林海东说道。

    “去的地方真不少。孟长雪同学对你的接待还满意?”秦科说道。

    “就凭咱哥们的热情周到,孟同学不满意都不行。”林海东笑道。

    “这下你可以安心工作了吧。”秦科笑道。

    “那是自然。你和我不都一样吗?”林海东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