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谋划辽西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键盘战斗家字数:4829更新时间:25/02/22 12:45:25
                             
                         
                        
                        
                                京城。
    树叶的繁盛,并没有显出京城的生机。
    殿内。
    皇帝大怒。
    而满朝文武商量不出一个计策。
    十余年的时光下来。
    贬斥,下狱,罢职,剩下的要么能力不足,要么威望不够,要么不愿意担当。
    忠顺王还活着的时候,皇帝疑心他,国内诸事不断,但是皇帝从来没有动摇。
    突然传来他死了。
    皇帝这才醒悟,叔叔在他心里的分量,是他的定海神针。
    可惜。
    悔悟又有什么用呢。
    正如他叔叔上疏的密疏所言。
    五年前没有全力应对金江军,五年后又没有全力应对贼军,皆抱有侥幸,必定埋下大患。
    在朝廷还在观望拉拢平辽侯时,忠顺王坚定的要对付平辽侯,与金江镇割裂,封锁金江镇。
    皇帝没有支持忠顺王。
    到了朝廷要全力应对贼军的时候,又开始忽视平辽侯,忠顺王提出要封王平辽侯。
    从道义上拉拢他,让他从仁义上无法背叛传朝廷。
    但皇帝还是没有支持忠顺王。
    忠顺王临危受命平叛贼军,结果皇帝又失言了。
    导致忠顺王大军断粮。
    皇帝后悔了。
    悔不当初。
    “诸臣误朕。”
    皇帝冷冷的说道。
    闻言,臣工们面色羞愧。
    吴文华站了出来。
    “臣请皇上允许迁都金陵。”
    迁都还是不迁都。
    一个月前朝廷还在争论,辽东的平辽侯突然上奏,反对朝廷迁都,让否定迁都的声音压下了支持迁都的声音。
    否定迁都的主要分子,是京城的勋贵们。
    就连平安镇节度使也不支持朝廷迁都,随着地方将领的态度,皇帝不敢一意孤行。
    整整耽搁了一个月。
    乱军攻入了是山东,形势更为危机。
    现在迁都,路上充满了危险。
    谁也不知道会不会被乱军截住。
    皇帝不愿意落入乱军手中,而他又想不到办法。
    深深的看了眼吴文华。
    “诸卿呢?”
    “臣复议。”
    有吴文华的牵头,不少的官员站了出来。
    现在迁都,还有几分成算,否则再也没有了机会。
    ……
    “皇上要迁都。”
    ……
    一封急信,由桂勇亲自带出京城,快马加鞭未下鞍,到了登莱渡船而往金州。
    “等。”
    唐清安力排众议。
    王子腾在操作金江军入关平叛,随便安个名头,就能让金江军获得大义。
    抢占登莱,占据登州,莱州,秦州三府,为金江军打下先机。
    即可让金江军先在国内站稳脚跟,又可防备皇帝南下。
    别小看这个名义。
    有没有这个名义,对金江军未来的局势,有巨大的影响。
    “只怕错过了时机啊。”
    谢有成担忧道。
    众人皱眉深思,想着完全之法。
    “可把水师伪装成商船,从黄河口进入,呆在黄河河面,如果皇上迁都,就以护驾的名义,在黄河边上拦住圣驾。”
    “此计不妥。”
    林如海摇了摇头。
    各地官府又不是傻子。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拿下登莱,不过此时贸然进攻登莱,与造反无异。”
    谢有成反驳道。
    “两相其害取其轻,只要我们不攻城掠地就不算造反,哪怕官府看见,也无可奈何。”
    在两人争辩如何阻止皇帝南迁的时候,贾鉴看着舆图,突然抬起头,一脸的严肃。
    “诸位是否小觑了流民军?”
    “辽西,山东。”
    贾鉴指了指舆图的形势。
    “辽西军怎么办?是准备拿下辽西,从山海关入关,与流民军决战,还是渡海登莱,在山东与流民军决战?”
    众人怔了怔。
    流民军带了个流字,很难让人提起重视,下意识的认为流民军战斗力不强。
    贾鉴重重的说了句。
    “当年有一支红巾军,可是转战了两千余里,从山东攻入辽东,从辽东攻入奴儿干,从奴儿干再转攻入高丽,如果不是元军的前后夹击,可就差点覆灭了高丽。”
    “现在的流民军,战斗力可不弱于红巾军啊。”
    三大营的精锐,九边的精锐,流民军的精锐。
    虽然只一年的时间。
    流民军新王的根基还不稳,但是实力的确不弱。
    贾鉴的意思很清楚。
    接下来面对的事物很多,不光是皇帝南迁,其余的事情同样也重要,不应该只把目光放在皇帝的身上。
    “要不要允许草原各部台吉?”
    顾应时老话重提。
    贾鉴的话提醒了他。
    如果这般看来,十万金江军的规模,显得有些薄弱。
    “有心的部落,居心拨测,没心的部落,力有未逮,我看还是保持现状的好。”
    新合军中,有高达八九万的外族士兵。
    草原,奴儿干,朝鲜,甚至还有琉球国的士兵。
    整个草原和奴儿干才多少人口,抽调了如此多的青壮,很多台吉心中并不满意。
    和前番西征林丹汗不同。
    那是草原部落自己的想法,金江军不过是顺应形势。
    所以按照常理,哪怕将军改变主意,愿意抽调草原骑手,恐怕很多台吉也是反对的。
    而反其道提出愿意出兵的,不代表是抱着好心。
    说明了对方有野心。
    当年周廷入朝鲜平二十万倭军,老奴不也是主动提出要出兵协助作战么。
    朝廷为什么不同意?
    出兵协助大周是假,扩充地盘和实力才是真。
    真同意了,才是引狼入室。
    又例如前明。
    借用了草原的势力,导致前明在草原上的布置毁于一旦。
    虽然朵颜卫对前明一直忠心耿耿。
    但是失去了辽河套,前明就无力控制更被的草原,对草原的管控,不可能越过辽河套。
    正如为何罗刹国能不远万里出现在漠北?
    因为草原上的人口,近九成集中在明朝北边的漠南。
    其余的地方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更加的原始。
    无论大明还是大周,都不能跃过漠南蒙古,去管控千里无人烟的西伯利亚。
    如果答应了对方的帮助,就要同意对方的要求。
    “目前的形势,我们在草原的控制力逐步上升,不应该打断上升的态势。”
    “有些台吉心里虽然不满,面度当下的大势,又无可奈何。”
    贾鉴最懂蒙古。
    众人都仔细听着他的分析。
    蒙古其实只是周人对草原的统称。
    犹如周人统称奴儿干诸部为女真。
    西海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等等。
    但是奴儿干各部,例如库伦人,自称自己为库伦部,而不是把自当当女真人。
    所以老奴征服了各部后,改名为蛮族。
    但是蛮族的称号,并没有获得其余女真部的认可。
    否则也不会有数十年的征服之战。
    草原也是如此。
    随着各大汗国的消亡,黄金家族的势弱,很多部落并不把自己当做蒙古人。
    例如漠北的卫拉特诸部。
    他们与漠南蒙古台吉们的信件中,称呼自己卫拉特,称呼漠南台吉们为蒙古。
    漠南蒙古的台吉们,也是如此的回信。
    “如果答应他们的要求,虽然能让我们获得一批兵力,但是会影响我们在草原的控制力,长远来看非常不利。”
    从草原和奴儿干抽调青壮到第四镇作战,和抽调青壮随金江军入中原争天下。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前者代表金江镇有余力,对草原各部仍然保持了优势,是金江镇合理合法的管理手段。
    后者不同。
    草原台吉们会认为是金江镇有求于他们,是他们帮助了金江镇夺得天下。
    “如果觉得兵力不够,不如继续从内部扩军。”
    贾鉴的话,让众人沉默。
    扩军不是那么好扩的。
    历史上。
    中原政权统一之战,明明自身上千万乃至数千人的人口,却只能抽出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兵力。
    例如前明朱元璋最开始的北伐。
    反观游牧民族入侵中原,轻易的就能带领十几万,几十万的军队。
    又例如蛮族老奴。
    自身那么点人口,却能带出十馀万大军。
    因为双方战争模式的不同。
    汉人以统一天下为理念,导致的后果就是,十万大军需要的后勤,要调用后方数十万民夫来运转。
    以自身的物资来供应大军所需。
    而游牧民族或者蛮族,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军需,靠着劫掠屠戮汉人来获得军事补给。
    这就是双方的区别。
    虽然不是全部的原因,但也是核心原因之一。
    金江军虽然只有十万,却需要动用数十万的民夫,维持大军的补给。
    而且金江镇各地的官仓,几年来的积蓄,无数的物资钱粮兵甲,源源不断送入金州。
    为了这些准备,金江镇忍耐了几年。
    同样。
    也是因为这些原因。
    朱元璋北伐,顺应天命,离开中原数百年的北方,只要打败了元军,就能轻易的重归汉政权,天下重新一统,没有什么叛乱。
    不等众人开口,贾鉴主动提出想法。
    “北镇军有万余人,值得拉拢,也有把握拉拢过来。”
    “辽西军还有三万余人,更值得拉拢,但是成算不高。”
    “因此我有三策。”
    “上策为拉拢两军,为我使用,如虎添翼,可从山海关入入关,占据地利。”
    “中策辽西军拒绝,北镇军同意,就以北镇军稳住辽西军,从登莱入中原。”
    “下策,两军皆拒,那我军只能强攻辽西,一路打过去,哪怕不能拿下山海关,也要让对方不敢骚扰辽东。”
    “那皇上南迁之事?”
    谢有成担忧道。
    “让水师入黄河。”
    贾鉴支持了谢有成最开始的提议。
    投桃报李。
    谢有成认可了贾鉴的计策。
    见众人达成了一致,唐清安终于一锤定音。
    “告诉朱秀,十万金江军交给他。”
    刘承敏有开拓草原之功,武震孟有收复奴儿干,开拓朝鲜之功,彭大海有收复琉球,征服日本之功。
    几人的威信威望一时无两,因此唐清安决定把前期的战事交给朱秀统帅。
    即是对朱秀才能的信任,也是弥补他几年来,甘愿默默无闻的补偿。
    和多年前的十万大军不同。
    以前的金江军,根基是游击区出来的队长为基石。
    现在的金江军,一部分是原来的队长,还有一部分,是在金江军从军多年,大量提拔起来的军校生为队长。
    多年前,唐清安还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拉拢军队军心,维护自身的威望。
    那么现在,唐清安已经可以稳坐后方,居中调度,把精力投入更多的事情。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才是万无一失的。
    流民军一路走来,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但是朱秀。
    同样是十几年来,从数百万辽民中走出来的将帅。
    是非东海堡系将领出身的军中第一人。
    把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朱秀,唐清安心中妥当,不会担忧有战败的风险。
    如果前线在朱秀的指挥下,金江军还能战败。
    唐清安不认为自己能改变形势。
    众人没有反驳。
    十万大军的指挥权虽然归于朱秀,但是不代表朱秀说的算。
    “告诉刘承敏,让他和你一起拜访北镇。”
    刘承敏的妻子,是锦乡侯府家的小姐。
    有他出面,就是对锦乡侯府最大的保障。
    什么空头承诺,都比不上刘承敏。
    他是平辽侯的结拜义弟,金江军第一节制使,这要是还不能说服锦乡侯府,金江镇也没有更好的条件了。
    “我写几封亲笔信给刘英,赵雍二人,是他们重新面对现实的时候了。”
    当年,忠顺王还未抵达辽西。
    辽西军人心惶惶,不少的将领私下联系金江镇,准备投靠金江镇。
    忠顺王抵达辽西没几个月,就稳定了人心。
    众人与金江镇的联系,逐渐的中断,可见忠顺王的才能,只可惜。
    唐清安摇了摇头。
    “让他们二人看清楚形势,不要自误,我也算是半个辽西人,算的上是老乡,值得信任,不会亏待他们。”
    将军虽然不是辽东人,但是从辽东发家。
    最开始就是辽西东海堡的百户。
    所以将军说自己算半个辽西人,也没有什么错,站得住脚。
    辽人守辽土之前。
    在辽东服役的营军,大多数来自于内地的精兵。
    而辽金元时。
    辽东的汉人早已屠戮光。
    现在辽东的汉人,都是前明开始从关内移居此地。
    论祖上的根源,不少人家还保留了家谱,有迹可循。
    真要是攀关系,谁也能绕个弯攀起来。
    唐清安就算没来过辽西任职,从父族也可以攀起。
    犹如历史上的毛文龙。
    祖籍山西,现籍浙江,长大后投靠搬迁至沈阳的伯父,从而在辽东落军籍担任军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