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集体潜意识与百猴效应
                            
                                类别:
都市言情
                                作者:
城神字数:3398更新时间:25/02/22 01:54:12
                             
                         
                        
                        
                                集体潜意识,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
    老百姓们平日里也见不到这些词汇。
    后台导播连忙联络江哲,让其深入为其解释一下。
    面对镜头,江哲轻轻点头,开口解释:
    “从集体潜意识开始。”
    “它是由心理学者荣格在1922年提出来的。”
    “荣格他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庄周梦蝶,我将其划分为三个疑难点。”
    “1:我。”
    “2:现实。”
    “3:虚幻。”
    “要想解决庄周梦蝶,必须先让我们了解我们口中的我的构成。”
    “只有理解集体潜意识后,我们才会知晓我们口中的我,到底指的是什么!”
    “意识,简单理解: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提到的【我】,别人问:【你在干嘛】,你会回:【我在发呆】。”
    “这里的【我】,就是你们平时口中的【我】,是对自己的表述,但不能深究,因为还有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的存在。”
    “像猪狗牛马之类的,它们就没有【我】的深层的清晰认知;它们只有对危险与安全的本能反应。”
    “当那些宠物狗,与人类生活久了,然后被主人赋予了【名字】之后,狗狗也会产生对【我】的认知,但这里的【我】是很浅显的。”
    “比如各位养了狗叫【旺财】,你叫狗的名字次数多了,狗就知道【旺财】是它在这个家庭中的代号,它就理解主人喊出这个名字时,就是在呼唤它。”
    随着话落。
    电视机前,网络直播间前的观众们,尤其是饲养了宠物的铲屎官们,对这一点非常认可。
    甚至部分铲屎官的宠物通人性,仿佛宠物们能听懂人类话那般神奇。
    “个人潜意识:它就是你们脑海中被遗忘的记忆、 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梦和幻想等等。”
    “你从小到大,会遗忘许多的记忆!”
    “很多记忆被大脑删除了,最后都封禁在了【潜意识】中。”
    “当你长成大人后,你自然记不清许多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但那些记忆可以通过催眠重新获取;这个我们不多细讲,跟主题无关。”
    “如果说意识是冰山一角的话,那么潜意识便是隐藏在巨大冰山之下的山体!”
    “我们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意识范围中运用的非常浅显,只有冰山一角!”
    江哲这部分的讲述深得心理学家们认可。
    他们经常接待患者,通过催眠手段让患者们重新体会童年时的无忧虑时光。
    确实如江哲所说,如果说意识是市面上的互联明网,那么潜意识便是隐藏在互联明网下的暗网!!!
    “集体潜意识:有点复杂。”
    讲述到这,他眉头微皱。
    这解释起来,必须得长篇大论。
    但江哲深思一番,决定化繁为简地为观众们解释:
    “电视机前的观众,【集体潜意识】,你们可以理解成——”
    “我们人族之中,只要是人类,不管他是活人还是死去不久的人;只要他还是人类!”
    “那么我们人族上方,各位理解成我们的头顶也行,理解成我们的脑海内也行。”
    “那么就有一张【意识网络】在链接我们地球上所有的人,不管他生活在沙漠,还是生活在草原,抑或生活在海上的船员。”
    “我们所有人都被这一张看不见的【人族网】,时刻地联络起来!”
    此刻。
    京都理科大学报告厅中。
    江哲的话语让在坐的心理学家们面露沉思。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确实有这个解释,意识网络;我们人族共通的意识网络,当初接触的时候感觉有点玄学,让我难以接受。”
    “是啊,我们人类为什么会向互联网那般相互连接呢;不过也通过这点,我也能知晓江哲口中没细腻解释过的《夏国大脑》实验了。”
    “这个意识网络,好像链接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人族网】,听起来好玄学!”
    “这不玄学,反而江哲的解析已经很通俗易懂了;如果让我来解析什么是【集体潜意识】,我能给十万字的解释。”
    “...”
    专家们不陌生,但对于普通民众们来说——
    他们首次该词汇,民众脸上产生了疑惑的表情。
    挨家挨户中。
    随着节目的播放,观看节目的民众们逐渐增多。
    每个坐在电视机前的民众们都感到难以理解。
    “集体潜意识,第一次听说,最多听到的还是【潜意识】。”
    “我也没想到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话说真的有这个人族网吗?”
    “...”
    与之相同反应的还有网络直播间观众们。
    江哲的深入解释,令直播间在线人数也呈指数上升,不到10分钟便突破到了100万,且还在持续增加中。
    “我们人族真有这张人族网吗?”
    “之前他就提到过【夏国大脑/意识】的实验,听上去好像跟集体潜意识好像。”
    “怎么证明我们人类真有集体潜意识?”
    “...”
    大荧幕中。
    江哲捏着耳麦听取导播的弹幕播报。
    “嗯,我看见很多观众都在好奇什么是【集体潜意识】,甚至怀疑其真假。”
    “先让我们换个方向去理解它。”
    “你有意识,我有意识,他也有意识。”
    “众所周知——意识是生物电在大脑神经元内的一种传递信息的综合外在表现。”
    “你的大脑会在自己脑袋里传递信息,我的大脑会传递信息,他的大脑也会传递信息。”
    “集体潜意识,抑或部分人喜欢称的‘社会潜意识’,它们在某个层面各位也可以理解成——”
    “【我们的大脑都会在某个时刻一起释放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通过某种渠道共享给全地球的人类】”
    “这一起传递信息后的状态与样子,便叫做【集体潜意识】!”
    “在我们现实中,各位便可以理解我们人类自己族群的局域网;这个局域网覆盖了整个地球!”
    经过这般解释,越来越多的观众眉头紧皱。
    他们不是疑惑,而是愈发好奇。
    如果人类真有这种集体潜意识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我还在搬砖?”
    “难道不能利用这个人族网进行信息下载,然后变成天才么?”
    “...”
    许许多多的观众都在心底产生这异想天开的想法。
    俨然,观众们从心底里没有相信江哲的说法,哪怕是前辈学者荣格提出来的,他们也对其感到有些夸夸其谈。
    不止是他们,就连领导会议室内的老赵,王国盛等人也感觉到江哲本次主题的夸张。
    以往是解密悖论,条条是道,能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
    但这次...
    没有提前备文案,完全随着江哲的心意而进行的解密。
    这不是解密悖论,而是解密一种新的思想实验,更类科普那般。
    老赵眉头紧蹙,“总感觉这个节目违背了最初我创立解密赛道的初衷。”
    王国盛说:“一会儿看看收视率的观众们反应即可;只要收视率上去了,悖论和思想实验,咱都可以给小江权限让他自由发挥。”
    汪林举手认同:“没错!”
    大荧幕中。
    观众们的弹幕被导播播报给了江哲。
    这些看法被江哲看见后,他忍不住露出微笑。
    “让我先从动物的集体潜意识开始讲解。”
    “举个例子!”
    “这个例子叫做:《百猴效应》”
    “它来源于一个上个世纪在霓虹的真实故事。”
    “1952年,霓虹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一群科学家,在研究宫崎县幸岛上的猴子,科学家们将红薯扔在沙地上投喂猴子。”
    “猴子喜欢吃红薯,但是讨厌上面的泥沙。”
    “一只小猴子无意中发现可以用溪水清洗掉红薯上的泥沙。”
    “不久,所有的猴子,都学会了清洗红薯上的泥沙!
    “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密切注意着这些猴子,发现1952年到1958年之间,所有年轻的猴子都学会了清洗红薯上的泥沙,这样红薯吃起来更可口!”
    “而成年猴子中,只有效仿自己孩子的猴子们才学会了该方法,其他的成年猴子还是习惯吃脏红薯。”
    “嗯,这里没有什么奇怪的!”
    “但是,接着不可思议的事情便发生了。”
    “在1958年的一个秋日,一夕之间幸岛上几乎所有的猴子都学会了洗红薯。”
    “这种无师自通的洗红薯的新行为:竟诡异地传到了200公里以外大分县高崎山的猴子那里!”
    “要知道,这两群猴子之间完全没有任何的关连或接触的!”
    “为什么一只小猴子用水洗红薯的‘个别行为’最后会穿越空间传播到遥远的200公里外的岛屿上,然后该行为却成为了一种‘集体行为’呢?”
    “后来霓虹的一个顾问:船井幸雄说——”
    “‘只要是正确的信念,那么这种无形的力量就可以汇聚成为一个很大的正向能量!’”
    “‘只要某个团体或族群中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率先行动,那么他就可以在人群中产生示范作用,在无形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藩篱,继而去影响绝大部分的人,就像幸岛上那群猴子一样!’”
    “这便是上个世纪著名的《百猴效应》!”
    “具体原因,我们稍后解析!”
    讲述到此,江哲无奈地摇了摇头。
    “只是可惜,当初发现这百猴效应的霓虹科学家们,并没有将这现象关联到1922年的学者荣格提出来的【集体潜意识】与【海床理论】上靠拢!”
    看着镜头,江哲一脸严肃地点头:“是的,百猴效应,正是对【集体潜意识】的拓展实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