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起兵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炽瑶字数:2211更新时间:25/03/01 17:55:14
                             
                        
                        
                                金銮殿上。
    龙椅上的景康帝眉头紧锁,他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
    殿内气氛凝重。
    王其元一身紫袍,手持玉笏,躬身站在殿中央:
    “陛下,庆州近来出现了一波猖獗的山匪,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若不及时剿灭,恐酿成大祸!”
    皇帝抬眼看向王其元,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他何尝不知庆州是谢家老宅所在地,王其元此举,分明是想借剿匪之名,彻底铲除谢家。
    “陛下,王大人所言极是!”
    “庆州乃我朝重镇,岂容山匪横行?请陛下速派精兵剿匪,以安民心!”
    “请陛下速派精兵剿匪!”
    朝中大臣纷纷跪地,声音整齐划一,早已排练好一般。
    景康帝沉默片刻,目光扫过殿内群臣,最终落在王其元身上,缓缓开口:“既如此,便派右将军王铮前往庆州剿匪吧。”
    王其元闻言,眉头舒展,王铮虽旁系,毕竟也是王家人,总比派其他人去要好。于是,他躬身道:“陛下英明,王铮将军骁勇善战,定能剿灭山匪,还庆州太平。”
    景康帝点了点头,目光与王铮短暂交汇,眼中闪过一丝深意。
    “王将军,庆州之地,情况复杂,莫要轻举妄动,以大局为重,朕等你的好消息。”
    王铮眸光微闪,心领神会,上前一步,抱拳道:“臣领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退朝后,王铮便回到府中,立刻召集亲信部署。
    三日后,王铮率五万精兵出发,浩浩荡荡向庆州进发。
    一路上,他故意放慢行军速度。
    抵达庆州后,他在城外安营扎寨,每日操练兵马,却迟迟不见行动。
    同时,王铮便暗中与谢琰取得联系,双方在密林中秘密会面。
    看着谢琰拄着拐杖,王铮心里微微一颤,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如今竟如此蹉跎。
    “近来如何?”
    王其元率先开口。
    谢琰冷冷看着他,嘴角轻笑:“王将军不是来剿匪的吗?”
    王铮低头带着几分愧色:
    “如今皇权虚空,王其元祸害国家,殃及百姓,我虽出身王家,但绝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我是来同你办大事的。”
    谢琰冷眼看着他,斗了半辈子的人,什么脾气秉性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你虽然爱争强好胜、小肚鸡肠爱好报复、自负善妒、天资欠缺,但你从不会说谎!我信你。”
    说完,谢琰勾唇一笑,朝他伸出一只手。
    王铮无奈笑笑,上前紧紧握住谢琰的手。
    “合着在你眼中我就这么一个优点。”
    谢琰剑眉微挑:“够了。”
    王铮的军营成了谢琰的庇护所,每日有大量粮草物资悄悄运入山中。而王铮则对外宣称山匪狡猾,需长期围剿。
    王其元在京城得知消息,心中起疑,派人催促王铮尽快剿匪。
    王铮却以“山匪狡猾,需周密部署”为由,一再拖延。
    另一边的沈星阑已召集三万沈将军旧部每日精心操练。
    三月冰雪初融,冬天褪去,春日带着斑斓温暖的气息。
    谢家老宅的院中桃花纷飞。
    谢琰将手中的拐杖埋进树下。
    起身接过沈璃递上来的长剑,俊逸的脸上勾唇一笑。
    “我要让这段低迷蛰伏的时光,永远被谢家子孙铭记。”
    沈璃点点头,眼圈微微发红,这些日子的苦难果然是会令人成长的。
    谢琰上前抱住她,柔声道:“璃儿医好了我的腿,也救赎了我的命。”
    “阿琰,冬日过去了,往后必然会越来越好。”
    七月,南蜀再次进犯,朝廷派20万大军奔赴南蜀。
    亳州平王萧熠趁机起兵直奔京都。
    同时,庆州谢琰率十万大军从另一路杀往京都。
    令人惊讶的是,一路上并未遇到顽强的反抗,城池大开。
    两路兵马畅通无阻于京都汇聚一起,打起清君侧大旗,一鼓作气直奔皇宫。
    京都兵力空虚,王其元的反抗如以卵击石,谢琰亲手将王其元斩杀至青阳门。
    至此,大获全胜,平王和谢琰一同将景康帝解救于水火之中。
    南蜀的战事好似也时刻紧盯大殷朝堂局势,莫名起兵后,又莫名退兵,边关恢复和平。
    景康帝重获皇权,他甚至那皇位谢琰想要抢了去,易如反掌,但他没有。
    谢家世代忠良,曾与萧家共同打下的天下,从未有丝毫僭越。
    景康帝这些日子早就后悔至极,所谓帝王的平衡制衡之术,在真正的忠义面前显得卑劣又丑恶。
    此后,皇后打入冷宫,太子即刻被废,重立萧熠为太子。
    谢家洗清污名,重返京都,再享国公之荣。
    宜兰居的合欢树开得正是绚烂。
    浅绯色襦裙的沈璃坐在秋千上,谢琰身着玄色锦袍走到秋千后方,双手稳稳扶住沈璃的双肩,轻轻一推,秋千缓缓荡起。
    “璃儿,这些日子跟着我吃苦了,日后我会慢慢弥补你。”
    谢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沈璃摇摇头。
    “我只要你平安健康。”
    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细碎光影,落在他们身上,静如画卷,岁月静好。
    谢玉芝从院外欢快地跑进来。
    “哥哥、嫂嫂,家宴开始了!”
    谢琰将沈璃从秋千上抱下来,三人一起朝竹篁苑而去。
    金银餐具在烛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芒,盘中的烤乳猪色泽金黄、香气四溢,精致的雕花点心琳琅满目。
    谢家众人身着,依次入席。长辈们端坐主位,晚辈们恭敬行礼后,有序坐在两侧。
    大家一起经历了这么多,终于再次回到这张圆桌之上,今日的家宴似是跟往日都不相同。
    老夫人眼角含着老泪,目光扫视全场,声音略带沧桑却满含力量:
    “孩子们,往昔那些艰难的日子,咱们都熬过来了。家族遭受挫折时,风雨飘摇,可咱们没有一个人退缩。记住,无论往后再遇何种风浪,只要咱们家族齐心,定能乘风破浪!”
    老夫人话音落下,席间一片寂静,林氏眼眶泛红,苏氏和长公主已经在抹眼泪,小辈们皆是满脸感动的点点头。
    此时,一个挺拔如松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脸上一笑,亲切地说道:
    “祖母,各位长辈,我来晚了。”